健康主题下禽病创新研究成果显著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防治专题圆满结束
更新时间:2018/12/4 13:04:36
“中禽传媒”讯(记者:张晶鑫、刘向萍、范梅华、李新):2018年11月21-24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大会禽病防治分会场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承办,共邀请15位业界专家就禽病流行现状、致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作专题报告,分会共录用272篇论文投稿,从中挑选出32位科技工作者作口头报告,62位科技工作者壁报交流。报告全面反映了当前禽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效促进了禽病防治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发展。
禽病防治专题会场
一、大会报告凸显“家禽健康”主题
1、家禽主要疫病流行现状与防控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禽养殖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禽类主要疫病的流行对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威胁与日俱增,相关研究得到了家禽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分析疫病流行原因,介绍家禽疫病防控技术及实施要点,集成现有的防控产品及技术,以全面提高我国家禽疫病防控能力与水平和确保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笑梅研究员、中山大学曹永长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刁有祥教授分别就禽免疫抑制病流行与变异、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现状与防控技术以及雏鹅痛风病的流行情况与防控进行了介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存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黄瑜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邓国华研究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秦爱建教授分别介绍了蛋鸭、番鸭相关疾病防治以及禽流感、马立克氏病的防控技术。
王笑梅研究员作报告
曹永长教授作报告
2、家禽规模化生产中的禽病防治示范
传统疫病新表现、抗原自然变异、耐药性病原和新发疫病病原不断出现、多种疫病同时并发,使得疫病病情越来越复杂,我国禽病防控“任重而道远”。目前防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和人们对产品质量以及公共卫生的要求。高效、安全、绿色的防控产品与生产模式的开发和应用是疫病防控科技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手段,控制与消灭疫病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川大学王红宁教授介绍了目前规模化种鸡场、商品蛋鸡场沙门氏菌净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近10年来开展的关于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分离鉴定、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沙门氏菌的感染与排菌规律、鸡场鸡沙门氏菌溯究、鸡场沙门氏菌的净化规程及生物安全措施研究进行总结,提出规模化种鸡场、商品蛋鸡场沙门氏菌净化应以生物安全为重点,落实“准确检测、精准消毒、鼠不进舍、料不见天、粪不落地”等措施。
山东农业大学赵鹏博士围绕“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的回顾与展望”主题展开了介绍。报告中指出禽白血病的流行特点以及国家标准《原种鸡群禽白血病净化检测规程》被全国20 多个自繁自养原种鸡场接受并正在全面成功推广的现状。但由于我国鸡群遗传多样性及禽白血病病毒亚群多样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不同遗传背景的鸡群排毒和传播规律也是最复杂的,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更复杂更艰巨的净化种源的目标。
王红宁教授作报告
3、家禽疾病分子致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化
传统疫病新表现、抗原自然变异、耐药性病原和新发疫病病原不断出现、多种疫病同时并发,使得疫病病情越来越复杂,应用先进的技术检测病毒变异情况、生物学标志的分布情况,结合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从分子或基因水平阐明疫病致病过程与机制,提高了我国家禽疫病防控能力与水平,确保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廖明教授详细介绍了H5N6 亚型禽流感病毒HA 与NA 匹配性的研究,解析了H5N6 亚型病毒逐渐成为优势病毒的重要原因,Sichuan-Like HA:Sichuan-Like-NA 与Guangdong-Like HA:Guangdong-Like NA,这两类病毒的HA和NA 组合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表现为中等毒力与传播能力,使H5N6 能够更加适应宿主,更稳定的复制与传播,以利于H5N6 亚型流感病毒的广泛流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刘爵研究员介绍了禽偏肺病毒(aMPV)流行特点,并指出中C 亚型(aMPV/C)与人偏肺病毒核苷酸之间具有更高的同源性,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说明了禽C型偏肺病毒经caspase-8 和caspase-9 两种途径激活细胞凋亡,介导ATF6 UPR自噬途径参与病毒复制。此外,初步研制出禽C 型偏肺病毒细胞适应株灭活疫苗,该疫苗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攻击保护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丁铲研究员作题为“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线粒体应激反应”的报告。报告中指出NDV 首先引起细胞内质网应激,IRE1 的RNase 功能被活化,TXNIP1 表达水平上调,同时ER 钙库中的钙离子被释放并被转运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因此发生应激并损伤,膜电位发生变化,能量代谢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线粒体从融合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mROS 大量产生,细胞色素C、AIF4\Endo G 以及mtDNA等大量释放;损伤的线粒体经PINK/PARKIN 介导MFN2 泛素化,在伴侣分子P62、NDP52 的介导下发生选择性自噬,降解天然免疫中枢MAVS 进而抑制抑制I 型干扰素的表达,促进病毒复制。
浙江大学周继勇教授介绍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流行现状,着重分析了IBDV 衣壳蛋白VP2在感染的早早期通过结合宿主易感细胞膜表面的Hsp90AA1 蛋白,灭活了细胞的AKT-MTOR 信号通路激活了细胞自噬,促进了病毒的脱衣壳。
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陈瑞爱教授通过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禽白血病在鸡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我国商品化鸡群感染REV 和ALV的情况较为普遍,并且两种病毒共同感染的情况。试验结果显示,REV与ALV共感染时,其免疫抑制要强于REV与ALV的单独感染,表明REV与ALV共感染可以对免疫抑制起到协同作用。
广西大学磨美兰教授介绍了禽冠状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基因组存在高度变异使得对特定地区IBV 流行株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廖明教授作报告
刘爵研究员作报告
丁铲研究员作报告
周继勇教授作报告
陈瑞爱研究员作报告
二、“百家争鸣”促进禽病科技创新研究
此次大会围绕“家禽·生产·健康”主题,分享了禽病防治前沿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大会报告15个,分组报告32个,60篇壁报交流,272篇论文参会交流。禽病防治专题有5篇获得优秀论文奖,5篇获得优秀壁报奖。
大会报告有一半以上是关于禽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措施,分组报告交流论文有关于现代生物学与“组学”技术的集成应用,也有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分子机理、病原体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等,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参会交流中有多篇涉及到现代生物学结合“组学”技术研究致病机制的研究,集成现有防控技术与产品开展研究,为我国建立完整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贡献了力量,家禽疫病的研究也将随之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与进步。
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具有传递学术情报、孕育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增进学界团结等重要作用。此次会议互动气氛十分热烈,与会代表们就禽病防治现状、禽病基础研究方向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学术争论,各方观点交锋,智慧碰撞,有效推动了禽病科学的创新研究进展。
现场答疑交流
继2016年9月北京禽病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召开之后,此次南宁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再次呈现了我国禽病领域科技与产业进步的丰硕成果。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在良好、宽松、和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启迪共进,为促进我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学科繁荣和家禽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